黄秋萍
【摘要】后真实时代,传播方式的发展,社交媒体的普及,受众地位的改变,改变了新闻的新颖性、重要性、邻近性、意义性等价值要素。本文以《玉林跳楼的母亲》为例,探讨了“后真实”如何影响观众的情绪和新闻价值元素的变化。
【关键词】后真实;新闻价值;舆论逆转
2016年底,“后”一词因频繁使用被《牛津英语词典》选为年度词汇。牛津大学解释说,舆论比客观事实的陈述更容易受到情绪和个人信仰的影响。也可以理解为,在这个时代,事实本身退居其次,而人们对事件本身的态度和情绪占主导地位。[1]“后真理”的概念在政治学中经常使用,在2016年英国退出欧盟、美国大选等有争议的政治事件中都能找到。当“后真实”出现在新闻传播领域时,其表现是受众对事实和理性的判断能力让位于自己的情绪,从而忽视甚至不愿意知道新闻背后的真实是什么。
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关注,是因为新闻中有能引起观众兴趣的元素,也就是说,这种新闻报道具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包含在事实中的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兴趣的品质。[2]新闻价值有五个要素,即新颖性、重要性、接近性、独特性和趣味性。后真相时代,技术赋权给了受众评价新闻报道的机会,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能否从新闻中找到情感共鸣,这导致记者在衡量一个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受众情感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他们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2017年,在关注,流行的“玉林女人跳楼事件”在网络上的舆论被逆转了五次。当观众被个人情绪所支配时,往往会忽略真相,倾向于相信与自己产生共鸣的言论。观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和兴趣逐渐发生了变化。本文将探讨后真实时代新闻价值要素的变化。
一、《玉林产妇跳楼》中“后真实”的表现
“玉林产妇跳楼事件”发生在2017年8月31日。新闻APP“二三立”首先报道了此事,随后被腾讯新闻、华商日报、Sina.com转载,在网上引起热议。随着网络舆论的不断发酵,网络观众的情绪被一次又一次地感动。表1显示了新闻报道的不断更新是如何导致舆论逆转的。
从表1可以看出,观众的情绪随着新闻报道有不同的表现,舆论也在医院和家属之间不断下跌。观众希望通过谴责其中一人来找到这一事件中的情感共鸣,从而忽略了新闻报道中呈现的事件真相。
从新闻价值来看,“玉林产妇跳楼”是能引起观众兴趣的新闻,因为这个新闻里有很多道理需要观众去关注了解:一、女人为什么跳楼;二是医院在事件中的责任;三、家属与医院沟通是否到位。
但在众多新闻媒体报道该事件时,由于信息未及时更新,加上误导性语言,中国新闻网、头条新闻等拥有数千万粉丝的微博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使用“女性下跪与家人沟通”一词,导致观众情绪受到孕妇及其家人“行为”的冲击,从而使舆论呈现出“后真相”的特点,——情绪占主导地位,真相让位于情绪。医院发布监控视频和《产妇住院知情同意书》等材料后,解释称,家属拒绝剖腹产后,观众开始以个人情绪猜测家属不愿意剖腹产,然后在网上攻击家属;后来家属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表示,孕妇因为疼痛难忍蹲了下来,没有跪下,观众开始指责医院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不断争论的状态下,观众逐渐从关注的真相转变为与自己观点相似的言论,强化了自己原有的观念或偏见,造成了社会共识的缺失。这时,“后真实”已经取代了观众面前的真实。
二、后真实时代新闻价值要素的变化及其原因
(一)新闻要素价值的变化
在受众有发言权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生态发生了变化,情感的变化影响了社会新闻报道。从“上海女孩逃离江西”、“罗尔事件”、“江歌案”等网络反转新闻可以看出后真实时代新闻价值元素的变化。
1.对新颖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报道变得更快,受众接受新闻的时间差异比过去大大减少,舆论发酵和变化的速度也加快了。新闻价值要素的新鲜感如果是为了跟上受众情绪的变化,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新闻媒体不仅需要在事件开始时及时报道,还需要实时跟进后续新闻。2017年8月31日至2017年9月6日,“玉林产妇跳楼事件”在网上经历了一周的激烈讨论,其间舆论发生了五次变化。可以看出,在情绪主导的后真相时代,一旦新闻反转,受众迫切需要媒体实时发布相关新闻,展示事件的全貌,在受众情绪反馈的压力下,媒体会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最新的事件进展。在这一事件中,媒体根据互联网上舆情的变化及时更新新闻事件,使报道的新闻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2.重要性和重要性因素趋于减弱
新闻事实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所涉及的新闻要素是否知名,如人物、地点、事件、时间等。[3]在传统媒体时代,以社会名人或著名事件为主体的新闻,由于其社会影响力,能够充分引起受众的关注和讨论。然而,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后真相时代,即使是社会中的小人物也能引起大规模的观众关注观众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不同看法相互碰撞,这使得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人物的讨论上,并使得以小人物为主体的新闻成为舆论发酵的源头。从“玉林孕产妇跳楼事件”来看,当事人是普通人,但事件本身的争议将当事人推向舆论中心,观众的焦点逐渐偏离孕产妇跳楼的真相,反而放大了个人对孕产妇的同情,在匿名的网络平台中质疑医院,攻击家属
3.地理上的接近被削弱,心理上的接近被增强
新闻事实与受众在地理空间和心理距离上的接近程度可以称为接近度。[4]就地理邻近性而言,如果新闻发生在自己的周边,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新闻传播的地理限制,受众可以接收到更广泛的信息,因此新闻价值的地理邻近性趋于减弱。在后真实时代,当观众接触到与自己有相似或相同经历的新闻当事人时,他们会用自我情感来替代,在寻找情感的社会认同时,他们会缺乏对事件真相的关注。在“玉林妇女跳楼事件”中,妇女们在平台,社交媒体上讲述了自己的怀孕和分娩经历,其中有许多强烈的谴责声音。观众的不同情绪体现在对家庭拒绝剖腹产的质疑,对医院和家庭责任的探讨,对关注女性个人权益的探讨等方面,部分观众在对丈夫、婆婆、医院的不满中反映出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在不断的争执中脱离事实,缺乏对相关证据的研究。在有争议的事件中,观众往往会接触到更贴近自己心理状况的新闻报道。
(二)新闻价值因素变化的原因
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方式
技术赋权不仅允许受众自由讨论新闻事件,还允许他们积极选择符合自己心理的新闻,从而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价值认同。媒体也改变了以往主动输出信息的模式,从“事件发生-新闻媒体介入-受众讨论-话题结束”的模式,转变为媒体与受众互动输出信息的模式,在不断迎合新媒体特点的过程中,改变了新闻价值的要素。
2.社交媒体驱散真相
随着通信技术的普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新闻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41st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7.72亿,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5.8%和37.1%。在这样的情况下,“后真理”就有了滋生的土壤。人们更愿意相信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传播的消息是为了获取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他们被困在信息的茧中。于是,人们在接触新闻的时候不断追求新闻价值的心理接近,甚至在社交媒体上蜂拥至意见领袖的评论。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发言并不是所谓的真实,而是为了唤起观众情绪而产生的内容产品,就像《南方周末》评论事件:情绪太多,事实不够。
3.观众标准正在被强调
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新闻媒体加深了对受众的依赖,对软新闻的报道也逐渐凸显出以受众为导向的理念。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海量的信息和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得新闻媒体需要重新评价一个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在“后真实”的影响下,受众正在积极接受与其情绪和认知相一致的新闻。他们希望通过新媒体平台,与新闻媒体互动,获取更多样化的信息,以满足他们对知识和价值认同的需求。因此,新闻的价值要素也发生了变化,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结论
后真实时代,新闻媒体在衡量新闻价值时,会受到受众情绪变化的影响。长此以往,新闻媒体会逐渐失去应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传播环境会比较混乱。为了应对后真实时代新闻价值要素的变化,需要主流媒体、记者和受众的共同努力,使媒体成为疏导受众情绪、揭示真相的权威机构,而不是受众发泄情绪的平台。
评论:
[1]方玉婷。后真理时代的舆论导向思维[J]。通信与版权,2017 (7): 6。
[2]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343。
田秋生。新闻学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105-106。
[4]一个陆晶。对后真实时代互联网“反向新闻”的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7 (21): 1-2。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编号4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