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动荡,一波又起。日前,因媒体采访风波,受到关注,高度影响的河南省元阳县“四童埋杀”事件引发了诸多讨论。4月22日,原阳县委书记郭立明通过人民网向社会道歉,对此次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表示歉意,并承诺对已被提前停职调查的责任人“待查明责任后再行处理”。
虽然涉案地点已道歉,但仍有许多疑点有待进一步调查和澄清,应由当地政府在后续调查中查明和认定。
先不说一开始抛出后又否认的“家属打人”的说法是否有捏造事实、推卸责任的嫌疑,对于抢记者手机、“刷手机”的离奇行为,是没有合理解释的。据涉案人员称,“记者拍到现场人员”是工作人员停下来拿走手机的原因,但随后私自随意处置他人财物,令人费解。事实上,图像信息是一些“刷机”无法消除的。毕竟,事发现场已经在社会平台,广为流传,“刷机”也无济于事。
为什么要“刷机”?什么是需要“刷机”?更重要的是,什么是“刷机”的权利?除了私人沟通的功能外,记者的沟通工具更容易包含大量采访材料和被采访者的联系方式。一次“拒绝”行为,不仅是对普通公民个人物品和私人生活记录的随意处置和侵犯,也是对机构新闻采集行为的无端干涉,给正常的新闻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在查办个别案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彻查“刷机”的动机和执行情况。
不仅如此,战争期间这场风暴带来的疫情因素也颇有争议。根据当地的说法,除了当地“不打扰安葬死婴”的习俗外,疫情期间“尽量减少人群聚集”也是记者被阻止进入墓地采访的原因。根据当地公墓的规定,“埋葬在公墓的死者直系亲属不得入内”。但对于这次突发的安全事故,当地政府组织了专门的学习班“帮助善后,开展救助工作,协助心理咨询专家”。也出现过不少不是直系亲属,超过人数限制的基层工作者。问题的关键在于由谁,根据什么来判断进入墓地的必要性?显然,经遇难儿童家属同意的新闻采访应该得到尊重和合理安排,而不是被粗暴封锁。
无论什么原因,使用强力阻挠新闻采访都是不对的,这不仅涉及到公然侵犯普通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而且与新闻采访的基本权利甚至公众的知情权密切相关,这也是为什么舆论对鸳鸯案如此关注。而且,用“下葬时能拍什么”“这次采访值得吗”来质疑媒体采访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更忽视了专业新闻采访和记录的公共价值。已经成了公共事件的案例。什么媒体采访,最后怎么报道,属于新闻采编业务。外界可以不理解甚至怀疑,但无权任意干涉。
更何况,新闻晚会被埋没在公众视野里的情况并不少见。至于从哪个角度记录,如何照顾个人隐私保护,这些都是专业新闻运营会关注的细节,而不是设置采访壁垒的理由。新闻报道作为实现社会公共监督和公共知识的重要途径,不应受到粗暴干涉,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必须达成的基本共识。由于媒体的全面报道,希望对突发案件的调查能够深化,“四个孩子被埋被杀”这样的悲剧不会重演。
死去的孩子已经埋葬,真相无法埋葬。通过封锁采访的突如其来的风波,仍然需要深入调查:在一次正在进行的“建筑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治理行动”和一个未取得施工许可,在事件发生前被要求停工的项目中,有多少人和部门对“四个孩子被埋被杀”的悲剧负有责任?为什么有些人敌视正常的新闻采访,甚至愿意停下来,抢劫,破坏采访设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