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报道是衡量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组织指挥水平和新闻团队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在当前媒体融合的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和多业务运营的优势,推进突发事件报道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首先,时间计划报告紧急情况
应急报道策划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策划。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策划不仅是一种能力的考验,也是一种机会的竞争。对于突发事件,编辑和记者应该挖掘其新闻价值,在最短的时间时间内策划出最佳的报道形式,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
首先,紧急启动并及时规划。由于突发事件的突然发生,时效性极强,这就要求策划工作迅速、及时、立即行动,一旦事件发生就采取相应的对策,否则,时间将会被延误,错过最佳的报道时间,许多媒体将会失去在同一个领域同时竞争的主动权。正因为突发事件的突发性,新闻的时效性比一般新闻更强,所以它几乎成为衡量突发事件报道水平的首要标准。谁能最先、最快、最晚报告紧急情况,谁就是赢家、国王和冠军。
第二,我们应该谨慎行事,适应变化。由于突发事件的巨大不确定性和深远影响,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不要盲目行动,要认真学习,认真思考,找出真相,不要草率行事,不要在忙的时候添乱、出错。同时,由于突发事件的多变性,报道策划应及时了解关注,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报道效果,否则将是被动的。
第三,我们应该争取现场实时沟通。突发事件会突然爆发。他们的报道应该是现场生动描述,或者用文字组织,或者摄像机拍摄现场照片,最新新闻媒体报道事件或者电视捕捉现场画面,或者记录并发出现场声音,这样读者就可以通过报纸了解情况,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看照片,通过电视直播看实时镜头,并通过无线连接进行传输。简而言之,它们是情感的、风景的、声音的、现场的、图片的和详细的。
第四,我们应该跟踪三维攻击。紧急情况会突然发生,但不会瞬间结束。有时这个过程很长。因此,紧急情况的报告应该持续进行,而不是完成所有的努力。不仅要报告事件的每个重要阶段和状态,还要报告事件对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及事件各方的反应。与此同时,立体报道也随之展开,比如通过报道角度、报道形式、报道技巧,传播平台,的多样性,从而突破报道的广度和深度,让观众不仅能看到事件本身的报道,还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教训。
二、认真把握应急报告的原则
突发事件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是对新闻媒体各方面质量的全面审视,是媒体走向市场赢得受众的重要环节。同时,应急报告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敏感领域。如果做得不好,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给媒体甚至地方政府带来很多麻烦。因此,掌握温度、规模和要领非常重要,这是我们所指的报道原则。
一个是快速反应和即时广播。紧急情况来去匆匆,许多场景、情节和图片转瞬即逝,再也不会出现。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记者在第一个时间,做出反应,在第一个时间,做出判断,在第一个时间,到达现场,在第一个时间,发出声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反应灵敏,行动迅速,攻击果断,争取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信息。这种快速反应,抓住机遇,意义重大,是网络时代新闻报道的生命线,在这个媒体竞争异常激烈,胜负分分秒秒的时代。
二是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突发事件往往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这就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坚持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第一线调查和收集有关事件的所有信息,其中引用的数字、故事和文字必须来自当局、权威人物或证人所看到和听到的,所有信息必须有根、有据和有来源,而不是道听途说或基于主观愿望的“合理想象”。否则,会导致报道不准确,不仅会损害媒体形象,还会失去观众的信任。
三是根据大趋势统筹安排。一般来说,突发事件是以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为内容的灾害,这些信息的传播总是或多或少会引起人们的心理冲击。因此,对于不同程度和性质的突发事件,要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和报道范围,注意内外差异,善于统筹安排。一般自然灾害只在相关地方报道,重大自然灾害由中央媒体向全国和全世界报道。对于各种灾难性事故,基本上是按照自然灾害报告的原则来掌握的。必须指出,在主管当局得出正式结论之前,新闻机构不得猜测重大事故的原因。
四是把握节奏,保持理性。大多数紧急情况都是灾难性的。过去,上级对他们控制得很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盲目屏蔽它们不利于舆论引导,这为我国地方媒体报道突发事件赢得了更多的机会,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然而,我们需要把握节奏。除了时间,的速度要求外,我们还需要控制“度”。例如,在时间区的某个地方发生了几起紧急情况,这涉及到报告数量的问题,哪些应该发送,哪些不应该发送,哪些应该重新发送,哪些不应该轻易发送。包括报告的数量、频率、角度和长度等。都需要很好地掌握。普遍的感觉是,我们只能“帮忙”,不能“添乱”,也不能引起社会恐慌和震惊。
第五,注重艺术和技巧。对于某种紧急情况,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方法,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艺术和技巧。例如,虽然报告强调及时的后续行动,但它是不能改变的
复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舆论传播环境越来越复杂,导致信息混乱、舆论复杂,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处于一定的危机之中。除了权威和专业优势之外,公众渴望媒体带头、明辨是非、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目前,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一些传统媒体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尤其是新冠肺炎肺炎疫情期间,暴露出一些媒体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1月30日晚,多家媒体发布了“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能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一名时间市民涌入大大小小的药店排队购买。经过短暂的混乱,《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表声明称,“双黄连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现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提醒公众“请不要抢购,自己服用双黄连口服液。”随后,“新冠肺炎肺炎的传播途径包括气溶胶传播”,在情况澄清前有不同意见,给舆论留下了一定的负面印象。这些缺乏经过证实的研究的报道使公众质疑媒体。在防疫过程中,媒体公信力暴露出一些不足,需要在新的挑战下不断改进和提高。
2
突发事件中重塑媒体公信力的思考与建议
1.加强新闻媒体专业标准建设
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职业素质一直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标准。对于每一个媒体工作者来说,在新闻报道中坚守底线、遵守职业规范是一种自我测试。尤其是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我们绝不能为了追求新奇而断章取义,也绝不能为了收获流量而急功近利。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学领域有一定的认知门槛,非专业人员很难快速做出科学客观的判断。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和媒体都有“求新、求速度、求爆炸”的需求,这导致一些媒体捕捉影子、误读、虚假新闻,误导读者和受众,造成负面社会影响。人民日报《健康时报》副主编赵安平不久前说:“专业记者也可以称为专家记者。他们非常了解某个领域,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能够与系统中的专家交谈和互动。他们通常在该领域有5年以上的基础和深厚的修养,并以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感兴趣的方式传播专业领域的知识、概念、技能和方法。”这也是专业记者在疫情报道期间做得非常好的地方。
随着用户的成熟和监管的加强,原创和高质量的内容迫切需要回归。媒体有专业人才吗?他们能写专业报道吗?尤其是面对疫情,他们在医疗卫生领域有没有长期的积累和观察?这决定了整个报告是否有能力捕捉动态事件中的核心问题。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并作出深入的报道,而这些往往是媒体所缺乏的。
2.确立媒体的权威地位,突出导向功能
主流媒体的每一篇报道都影响着这个社会。当重大事件发生时,我们需要更权威的声音。当前疫情不仅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也考验着主流媒体充分发挥信息优势、预警风险、化解公众焦虑、服务群众抗击疫情、振奋精神的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谣言,新闻媒体首先要让真相跑在谣言之前,在第一时间,报道权威信息,披露真相,以帮助群众消除疑虑,正确判断疫情,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其次,我们应该采取主动,尽一切可能阻止谣言的传播。这就要求新闻媒体主动设置话题,发布信息
事实上,主流媒体在重大公共事件中有报道新闻和引导舆论的经验。在今年1月20日至2月20日这一最关键、最紧张的时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局、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在全国新闻媒体疫情报告传播效果专项监测与评估中名列前三。在恐慌中,公众特别渴望信息的透明性和快速性,因此迫切需要了解防疫的要点。此时,新闻媒体也必须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从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和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的角度,做好舆论引导的“必修课”。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有效信息的同时,要加强信息分析,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合理分析和消除公众疑虑,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对称,正确引导舆论。
3.全面加强媒体整合建设,提升传播力
在今年春天的疫情报道中,主流媒体以各种方式和渠道展示了媒体的全面报道。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它扩展了全天候,扩展了多个领域,覆盖了所有方向。新闻报道在互动性、服务导向性和体验性方面取得突破,让主流媒体深入整合传播主体地位,占据传播制高点。与17年前的非典疫情相比,信息技术的进步催生了新的传播渠道和平台,各种主流媒体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智能人工智能虚拟主播、动画海报、疫情大数据和MV视频,推出了一系列具有传染性和影响力的抗疫新媒体报道,提供了各种疫情防控知识、家庭学习指南和复工建议,有效增强了公众战胜疫情的信心。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变革和传播载体的日益丰富,许多媒体有效整合优质资源,实现新闻共享和全方位传播。在疫情期间,公众对视频信息表现出极大的需求。平台,如颤音,快手和微视觉,经常被主流媒体使用。最新疫情、专家声音、科学普及、公益宣传和短片已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封面新闻等多家媒体纷纷推出“疫情”Vlog、《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等。这些照片是从一线医生、护士、志愿者和救援队的角度拍摄的。观众更被作品所吸引,被积极的能量感染所鼓舞。
评论(0)